开云官网有实力

快时尚品牌SHEIN渴望吃上平台生意的饭

时间:2025-01-10 02:44 文章来源:驶入式货架 点击: 469

  两年前离开互联网大厂准备创业的时候,我有个明确的目标:要做一个小而美的品牌。因为好品牌的生命周期足够长。如果经营得好,将来我可以让儿子继承生意,而不必死磕他的学习。

 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杭州创业,做类似MCN机构的生意。某一些程度上,他是在做平台,通过不断复制成功,把盘子做大,实现更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和成功。

  这两种模式本身不存在优劣之说。快时尚生意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说明这两条路都能走通:1、做自有品牌。比如优衣库、ZARA、H&M。2、做平台,比如淘宝、拼多多。不过,随着SHEIN崛起并在2020年启动平台化,在2023年开始吸收第三方品牌招商入驻,第三种,即品牌+平台两条路走路的模式也逐渐清晰。

  简单粗暴先上观点:快时尚生意中的品牌模式,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;平台模式,核心竞争力是流量;品牌+平台模式则相对复杂,其核心竞争力或许是系统性的自洽。

  这也是最传统、最为外界熟知的快时尚生意模式。借用我们互联网产品的思维,它大概能分为两个版本:1.0版本是ZARA、H&M、优衣库等品牌;2.0版本是SHEIN。

  比如ZARA,它拥有400多名设计师,每年推出上万个新款,从新款策划到生产出厂,最快可在一周内完成,“上一秒还是秀场大牌,下一秒就是ZARA同款”。

  在产品生产阶段,ZARA采取多样少量的模式,不仅加快交货速度,还能够大大减少库存积压。在产品营销售卖阶段,ZARA一般选择在集客能力强大的购物中心开店,各店上架的商品通常只有5件库存,展示时间3-4周,远远低于传统服装品牌的几个月。

  作为2.0版本的SHEIN把这套玩法逐步优化,通过小单快返+柔性供应链”的经营模式迅速崛起。比如它的日均上线能达到上千款,简直是可以让客户看迷糊的程度,因此被戏谑“SHEIN的上新速度,比我换洗衣服还快。”

  不难看出,在这种模式下,谁能把供应链榨得更彻底,谁就有机会在竞争中领先一个半个身位。

  第二种模式,即以货架电商为代表的平台模式,它们承接了H&M、ZARA、优衣库这类品牌的线上店铺,提供摊位,只通过收租获利。因此,流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它们的话语权和定价权。就像在北京的商场中,朝阳合生汇、朝阳大悦城这种顶流,客流量更大,自然从商户处获得的收益也更高。

  1、以更低的成本,获取更精准的电商客户。当然,电商生意发展到现在,低成本大概是很难实现了。同样的高成本,获客的精准度越好,就会越划算。

  2、吸引更多具备实力的商户入驻。这也不难理解,优衣库这类明星店铺,一直是各大商场争取的对象。它们本身自带流量,叠加商场本身的流量优势,能达到双赢的效果。H&M最近在拼多多开设官方旗舰店也是类似操作。

  第三种模式,即品牌+平台。表面上看,只需要把供应链与流量相加,就能组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因子。

  我家小区有个快递驿站,生意很好,下班点去取快递时总需要排队。驿站老板想挖掘流量价值,在门口摆起了杂货摊,售卖生鲜蔬菜、饮料等。结果,基本都是滞销,1个月后,杂货摊消失了。

  我的工作室在北京潮白河附近的村里,村里有个经营多年的小超市,生意很好。大姐就在超市门口挂了块牌子,新增了快递驿站的生意。从我观察的情况去看,两门生意都是风生水起。

  这要取决于基本盘。去小区快递驿站的人是去取件的,他们已完成了线上消费,且很容易因为快递包裹太多,没有精力和能力再买点别的。而村里的小超市解决的本身就是附近村民的基础生活需求,快递驿站的出现,既满足了原有客户的需求,又带来了新的流量,继而可能让一部分原本不来小超市消费的人,也成为客户。

  回到快时尚生意,两条腿走路的SHEIN需要处于很多细颗粒度的问题。比如:如何平衡自有品牌与外部品牌的流量分配;如何在两条腿实现协同之前,扛住来自两边的激烈竞争?

  根据报道,Shein 2024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80亿美元,增长23%,相比去年同期的40%增长有所放缓。上半年该公司利润下降逾70%,略低于4亿美元。这与同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玩家的Temu、Ticktok shop、速卖通的迅猛增长带来的激烈竞争有直接关系。而这几位,都是简单极致的平台玩家。

  先抛开答案。至少从当下消费、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来看,平台生意的想象力已经体现在商业经济价值上。亚马逊2024年前两个季度的营收与净利都保持不错的增长,其中,第二季度的净利润高到135亿美元,同比大幅度增长100%。国内电子商务行业,拼多多先是从已经接近稳定的行业格局中崛起,继而多年以快速地增长的业绩成为优等生。

  关于SHEIN为何需要做电商,雷锋网有过有关报道,其中提到,2020年春,许仰天曾经做过这样的思考:若从供给侧出发,跨境自营这个业务本身的天花板能有多少?基于小单快返,重货、大货做不了;很多产品明显要在本地组装,更别说本土品牌了……当算出时尚女装生意到300亿美金为天花板后,许仰天意识到,是时间开始做本土化和平台化了。

  1、通过平台化,吸引更加多的第三方商家和品牌入驻,从而丰富产品和服务品类,加快全球市场布局。

  2、通过建设本地化的仓储、运营中心,提升服务能力,特别是需要本地组装、发货的品类,比如家具。

  3、与本土品牌合作,更好的适应不一样市场的需求和偏好,借助本土品牌的影响力,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。

  上述三点都很好理解,提炼成一句话:平台模式比品牌模式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,以及更高的天花板。但至少还有两个优点或者说理由,是上述表达中未提及的。

  补充4、平台化能带来新的收入来源,SHEIN能够最终靠向第三方卖家提供平台服务来收取交易佣金、广告费等收入。

  补充5、平台化背后或许也有资本的因素。公司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,需要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,平化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。

  SHEIN开始布局平台化的2020年,它完成了E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、IDG资本、顺为资本等机构,以及总部设在纽约的对冲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。SHEIN的估值也在这轮融资中上涨到150亿美元,相比7年前A轮融资500万美元,已是云泥之别。

  而当一个企业的融资走到E轮,它往往距离上市也不远了。此时,商业模式的调整,也非常容易被认为与上市准备有关。

  2020年底,SHEIN首次公开招商,吸引女装及相关品类的第三方品牌入驻。2023年,SHEIN推出平台化战略,典型代表是面向全球市场的SHEIN Marketplace,类似亚马逊,吸纳商家在平台上经营自己的店铺和品牌。2024年5月,SHEIN上线半托管模式,即卖家负责选品、备货和履约,平台协助卖家运营。

  一项希有引力百万卖家计划,更是让SHEIN看起来野心勃勃。它打算在未来三年帮助全球10000个商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万美元,帮助10万个中小商家销售额达到10万美元。

  可以看到,SHEIN的平台化路子,与当初做品牌模式的思路接近,即:摸着同行过河。比如半托管模式,SHEIN的前辈是速卖通和Temu。但它进行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调整,比如,商品的定价权没有完全交给商家,而是SHEIN参与协助定价。

  供应商获得了一部分定价权,确保有足够的利润空间,而不是“赚多少钱由平台说了算”。这对于精品卖家、品牌卖家更有吸引力。对于平台来说,这是构建多层次供应链的必需环节。

  保留一部分定价权,可以让SHEIN保持自己的价格上的优势,以应对市场之间的竞争,特别是一直以来的“低利润”产品模式,依然要作为基本盘守护。此外,“参与协助”这个词可大可小,往大了说,可能有决定性作用,往小了说,可以毫不干涉。反正,平台规则的解释权在“我”这。

  我的答案是:流量分配要具备足够的利他性。也就是说,要通过更加合理的流量分配机制,让平台里的大部分商家实现更好的获利,让新入驻的商家看到足够明确的希望。

  自有品牌+平台的双引擎模式,决定了SHEIN要设计更为复杂的流量分配模型,其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,就是如何平衡自营业务和第三方业务之间的关系。类似的问题,国内电子商务平台京东也有。它在2011年就开放了第三方商家入驻,但十几年过去,自营依然是它主打的强势类目,从财务数据和长期资金市场的反馈来看,它似乎也不如纯平台模式的友商们能打。

  假如我是一位多平台经营的跨境电子商务商家,在纯平台模式、平台+自营模式之间做选择,天然会选择前者。因为我的竞争对手们,是跟我一起在跑道上拼命的同行者,而不包括可以制定比赛规则的裁判,这显然更加公平。

  另外一个隐忧来自版权。当我在平台跑出一个爆款,如何保证SHEIN不会快速复制,再通过流量倾斜的方式,把我的生意抢走?类似套路,山姆超市就玩得很溜。很多山姆自营商品,就是复制了自己的选品。当后者表现足够好,山姆会自己找供应链生产,接着就是下架其它品牌,让货架上只有利润率更高的自有品牌。

  在冲击上市一波三折之外,SHEIN在2024年有了新的烦恼:营收增长放缓、净利润大幅下滑。

  即使我们分析了SHEIN双引擎模式存在的隐忧,但客观来说,这口锅,并不能完全甩给它。

  SHEIN正在面临更激烈的竞争,对手还是它的老乡们:同样具备供应链优势,甚至在流量分配机制上更具优势。

  在愈发激烈的竞争格局中,SHEIN 暂时没有展现出马太效应,这或许指向另一个问题:它的护城河还没有牢固到坚不可摧的地步。

  先看供应链。这是SHEIN在品牌模式中崛起的关键。但它的技术门槛似乎并不高,容易被复制。供应链根本上是一种商业利益关系。对于对于供应链商家来说,商业决策很简单:哪里挣钱多,就去哪里。

  越是流量集中的地方,越是孕育着更多的商机。这就来到护城河的第二层:营销获客。

  用精准的营销投放获客,曾经是SHEIN的看家本领。它早期就以高投放预算、高ROI著称。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,2023年,SHEIN的营销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提升至10%,估算约为30亿美元,几乎相当于它一整年的利润。

 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,Temu在2023年的营销预算在20亿-30亿美元之间。其中,Temu在2023年2月的超级碗期间植入广告,成功让无数美国人记住了Shop like a Billionaire的广告词。广告播出当晚,Temu的APP下载量增长45%,日活增长20%。

  总的来说,SHEIN眼下的烦恼主要在于,它用互联网打法和供应链优势在快时尚战场新开了“一局”,然而,等新的战火燃起,它发现了自己手上的武器慢慢的变成了对手的标配。上市进展不顺,更是加剧了SHEIN的胶着状态。

  它捡起了平台化这把钥匙,试图通过双引擎的方式破局,也向长期资金市场展现更加宏大的叙事。但目前看起来,这场转变还没有让它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。

首页
电话
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