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种方法你肯定没法拒绝。能让我们短期内股价翻倍,那怎么样才可以在这个点买入,抓住这波好机会呢?今天分享一个简单的方法,MACD加20日均线,来帮你在股票拉升启动前进行买入操作。
我们选股就是想找到拐点去买入,买入就想有结果,这是我们散户的心理,但是呢,往往二浪和三浪,我们仍旧是比较容易找到,最难找的就是一浪,主升浪的启动点,很难判断。今天的战法内容,是利用MACD判断一浪的启动,二是,利用红绿柱来判断,股票回调后的二浪,能够说是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。
还是老规矩,点赞收藏或评论六六六支持一下,老九每天分享炒股干货,以免以后温习找不到了,话不多说,直接开始今天内容。
MACD 和均线是大家很喜欢的指标。我们来看看它特征。第一,MACD 和20日均线基本是所有做交易最常用的指标,简单实用。第二,MACD 指标和20日均线系统都属于趋势性指标,我们想盈利就是抓住一波趋势,不管是短线还是长线。第三,但凡一个票走出上涨趋势后,一波一波的拉升,往往股价都是在二十日均线上方运行,那怕做小波段的
MACD指标,我们还在用金叉、死叉的阶段,这么操作下来,久而久之就会亏得一塌糊涂,而且这样有很严重的滞后性。不知道你们复盘的时候,对指标红绿柱有多少研究,当红柱变绿柱的时候,就代表着从多头转向空头;同样,当绿柱变红柱的时候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从空头转向多头。
我们在结合20日均线再来一起复盘,你会发现,这里红柱变绿柱的时候,上方的 K 线价格也短线跌破了二十日均线,所以你看,短线就跌了一波,对吧?同样的,在这里由绿柱变红柱的时候,K 线也站稳了二十日均线,所以短线就涨了一波。是否很神奇呢?那能不能说,指标绿柱变红柱,股价站上二十日均线,我们就可以看多呢?我们把这个逻辑为基础,运用到实战当中去,我总结了几个核心要点,这样的解决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市场,各大主板和指数,同时也适用于板块和个股。大家必须要认真看
第一点,在股价低位,价格上穿二十均线且收盘价站稳,并且MACD指标在零轴上方运行,或者刚刚上穿零轴,指标稳定性强,站上零轴后不会轻易跌破。这说明这只股票处于上涨趋势当中,底部有一定的动能支撑
第二点,关注底部红绿柱的变化。当绿柱翻红柱时,这表明下跌趋势可能结束,开始步入上涨阶段。
第三点,MACD 双线形成佛手的形态。就是一个强烈的加仓信号,可以说明上涨动能增强,趋势有进一步延续
第四点,设置止损位:战法都不是百分之百,绝对成立,还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,我们大家可以将止损位设置在价格跌破二十均线或者 MACD指标跌破零轴的位置。一旦跌破,立即离场观望。
第一浪的买入方法学会了吗?是否很简单啊。我们继续看后市的发展,股价上涨以后肯定是回调的,那我们怎么继续利用MACD红绿柱操作,去买到二浪或三浪呢?MACD 强势回调买入法判断股票买点和卖点
看第一点,一波上涨以后的回调,肯定是不能破坏整个上涨趋势的,所以均线还是处于多头趋势当中。
第二点,找到第二波拉升拐点,MACD 的柱子缩到最短,特别是红柱子最短的时候。这根 K 线是回调过程中的一个关键。
第三点,这个红柱最短这个K线,他的最高价,第二天股价收盘时大于这个最高价,那么这一天就可以看做一个二浪买点。
第四点,等后市红柱子开始缩短,意味着上涨动力减弱,假如慢慢的出现 MACD 红柱转绿柱,且股价跌破二十日均线支撑时,可优先考虑卖出。
既然是交易系统,今天的内容是通过MACD加二十日均线,从建仓、加仓、到离场的全部过程,从主升浪的刚刚启动到后二浪,三浪的入场。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。
虽然这样的解决方法最简单,但是到处是细节,想要利用 MACD 加均线交易法提高炒股成功率,就要深入理解该方法的原理,关注关键信号,好了,今天内容就到这里了,文章结束后,记得多多研究,做到融会贯通。如果复盘的时候还有朋友对今天的内容有任意的毛病,欢迎在下方留言。
新一股冷空气又将来袭!大雪节气以来,冷空气接二连三来袭。昨天处在冷空气影响间歇期,我国多地升温。今天开始,又有较强冷空气来袭,中东部大部将有4至6℃降温。26日晚上至27日,受弱冷空气影响,有4到6级偏北阵风,气温下降2~4℃,28日至29日早晨大部地区最冷气温降至-5~0℃。
2024年12月24日,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发布通缉令,对包括演员郑敬基在内的6名潜逃海外人士展开通缉,并对每名通缉对象悬赏100万港元。
广东省委组织部12月24日发布省管干部任前公示通告:经广东省委研究,陈宇航、陈金銮2名同志拟提拔使用。根据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》等有关法律法规,现予公示。陈宇航,男,汉族,1979年1月生,研究生、文学博士,党员,现任惠州市委副书记,拟提名为地级市市长候选人。
IT之家 12 月 19 日消息,据日经周三报道,本田与日产正就合并问题展开谈判,以应对富士康(鸿海精密工业)可能发起的收购威胁。富士康的主营业务是合同制造,主要为苹果生产 iPhone,但它早在 2019 年就宣布进入电动汽车行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