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行业长期存在的利润薄、损耗高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“老大难”问题逐渐凸显,叠加花钱的那群人扩展遭遇“天花板”,生鲜电商正站在模式重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。如何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平衡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与盈利目标,成为行业参与者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。
生鲜电商是零售电商的一个分支,以蔬菜、水果、肉禽蛋类等生鲜品作为核心商品,利用互联网将生鲜品通过电商仓库、传统快递方式配送,或是通过到店、到家、社区团购、周期购等模式到达消费者手中。目前生鲜电商模式包括O2O模式、前置仓模式、到店+到家模式、社区团购模式等。
随着数字化的经济与消费升级的深层次地融合,生鲜电商作为连接农产品供应链与消费者需求的重要纽带,近年来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理性调整的转型历程。疫情期间,线下消费场景受限催生了线上生鲜购买需求的爆发式增长,行业一度迎来“繁荣期”,订单量与用户规模显著提升。然而,行业长期存在的利润薄、损耗高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等“老大难”问题逐渐凸显,叠加花钱的那群人扩展遭遇“天花板”,生鲜电商正站在模式重构与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。如何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平衡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与盈利目标,成为行业参与者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。
早期,行业以传统B2C模式为主,依托综合电子商务平台流量优势拓展市场,但受制于冷链物流技术不足,产品新鲜度与配送时效难以保障。随着前置仓、社区团购等新模式的涌现,行业进入“即时零售”时代,通过缩短配送半径、优化供应链响应速度,实现了“线小时达”的服务升级,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。
当前,行业呈现出“头部集中、中小分化”的竞争格局。一方面,具备资金与技术优势的平台通过规模化采购、自建冷链物流体系减少相关成本,逐步探索盈利路径;另一方面,中小型平台因资金链紧张、供应链管理能力薄弱,或转型细分市场,或退出竞争。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5-2030年生鲜电子商务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》分析:消费端,客户的真实需求从“便捷性”向“品质化”延伸,有机蔬菜、进口生鲜等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,但价格敏感度仍制约下沉市场拓展。此外,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,部分平台通过“店仓一体”模式,将线下门店转化为前置仓与体验中心,既降低仓储成本,又增强用户粘性。
财报显示,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,叮咚买菜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8.3%、15.5%,在Non-GAAP标准(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)下,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倍以上及8倍以上。
叮咚买菜在用户端表现出高留存、高频复购等特点。2024年第四季度的月均下单用户数约774万,同比提升16.1%,每用户月均收入较上年同期提升3.7%。第四季度用户月均下单4.2次,同比提升3.0%,其中会员月均下单7.0次,同比提升4.5%。
叮咚买菜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,叮咚买菜在去年同期业绩迅速增加的高基础上,该季度依然实现收入66.6亿元,GMV(商品交易总额)72.7亿元,在连续七个季度实现规模同比正增长的基础上,GMV和营收均创历史单季度最高。
生鲜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历史,本质上是一场“效率革命”与“成本博弈”。从早期依赖补贴抢占市场,到如今聚焦精细化运营,行业已从“规模优先”转向“质量优先”。这一转型既源于资本退潮后的盈利压力,也得益于冷链技术进步、供应链整合能力提升等内生动力。然而,转型过程中,新旧矛盾交织:一方面,即时配送、智能分拣等技术应用优化了履约效率;另一方面,生鲜产品的非标准化特性、花钱的那群人的价格敏感与品质需求之间的矛盾,仍未得到根本解决。如何在保障产品新鲜度与控制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,如何突破“高增长依赖高投入”的路径依赖,成为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生鲜电商的风险本质上是“行业特性”与“商业逻辑”的冲突。其一,利润空间狭窄。生鲜产品缺乏加工环节,附加值低,平均毛利远低于其他零售品类,而冷链物流、仓储保鲜等刚性成本占比高,导致多数平台一直处在“增收不增利”状态。其二,损耗与品控难题。生鲜产品保质期短,部分品类需全程冷链运输,若温控不当或配送延迟,易引发质量上的问题,既增加退货成本,又损害品牌信誉。其三,花钱的那群人扩展受限。下沉市场用户对价格更为敏感,而生鲜电商因成本压力难以提供价格上的优势,使用户增长集中在一二线城市,形成“天花板”效应。其四,模式同质化竞争。前置仓、社区团购等模式的技术壁垒较低,头部平台通过资本优势快速复制,中小平台难以通过差异化突围,最终陷入“烧钱换增长”的恶性循环。
面对风险,行业正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寻找破局方向。在供应链端,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成为关键: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,实现精准采购与库存管理,降低损耗;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冷链运输全程温湿度,保障产品的质量;与上游农业合作社合作,推动生产端标准化,从源头提升产品附加值。在商业模式上,“轻量化”探索成为趋势:部分平台放弃重资产自建物流,转而与第三方冷链企业合作,降低前期投入;通过“次日自提”替代即时配送,平衡时效与成本;聚焦细分场景,如预制菜、半成品生鲜,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“便捷+健康”的双重需求。此外,花钱的那群人运营从“拉新”转向“复购”,通过会员体系、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粘性,以高频消费摊薄单位成本。
想要了解更多生鲜电子商务行业详情分析,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5-2030年生鲜电子商务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》。
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